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振兴,也包含精神文化层面的振兴。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统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方式融入到推进乡村振兴各方面、诸环节,挖掘激活乡村文化资源,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
夯实地基 向乡村肌理嵌入文化符号
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铺就了长近3000米的幸福路,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的佟成业躺在门口的摇椅上,老人家惬意满怀道出了心头嗑:“自从有了幸福路,咱们农民可实打实地幸福喽,村里的三堆没有了,环境也越来越美了……”
如今除了这横贯东西的全村主路——幸福路,就连村里纵横的小路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衷心路、孝悌路、谦恭路、和谐街、文明街、自由街……
“我们村本身没有历史,我们要通过文化赋能为乡村书写出新的历史。”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党支部书记佟亮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嵌入乡村道路肌理是经过村两委研究后集体决定的,希望通过这些文化元素带动乡村风貌的改变。
五月小满,梧桐婆娑,柳条摇曳。村上的百姓骄傲地说:“柳树和梧桐是我们村的村树,象征于家台人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
新栽种的向日葵正在向阳生长,它们是于家台的“村花”,一脸灿烂地展示着村里人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载体 向村庄内核注入文化源泉
夕阳晚照,于家台文化广场上陆续出现了不少村民的身影。“现在咱们村有四个文化广场,环境特别好,大伙都愿意出来锻炼了。”
于家台四个广场的先后落成,创下了沈阳市辽中区村级广场数量最多纪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民乐队、秧歌、广场舞、篮球等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品牌。秧歌队队长张吉平边张罗着大伙排练,边说:“五年前,这广场上除了草就是土,跳舞前得先扫地。现在环境好了,扭秧歌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最可爱的于家台人”“最美于家台园丁”“最美家庭”“最美于家台人”……各种优秀人物的评选活动,透过榜样的力量激发了乡村文明的新风,不断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动能。
80岁老人过生日可以领红包,孩子考上大学可以领奖学金,入伍参军也有嘉奖……五年德治引领下的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重建了农民本体价值和村庄生活意义的力量和精神。这种力量和精神,就是乡村振兴所需的内生秩序的播种机与催化剂。
润物无声 向村民内心滴灌文化正能量
在佟亮的手机中,幸福于家台村的三个微信群都置顶在最前面。“我们全村的百姓都在里面,这是我们与大伙的‘连心桥’。”
5月21日,佟亮抽空在群里喊话:“我们已经把卫生厕所使用维护明白卡发了下去,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保持好卫生,自觉做好规则的维护者……”
乡村民风的树立不是一日之功,而在于点滴教化,润物无声。佟亮说:“2016年上任之初,我们就制定了村规民约,当时针对重点是村屯环境,门前‘三堆’。每年,我们内容都在完善修改,力争做到与时俱进,精细化治理。”
2020年,疫情突袭。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党支部在群里发出值守号召,300多名村民争相报名。“我们没想到的是最后一盘点,大家共捐上来现金85000元和2万多元的防疫物资。村里排班值守,一个月都不重人。”听说前线血量紧缺,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200多村民主动请缨献血,共计捐献了5个成年人的血量。
危难时刻,于家台人以热血彰显大爱无疆。拥抱未来,于家台人以文化塑魂引领振兴发展。(帅正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