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沈阳百姓更加深入地了解宏大深邃的沈阳历史、共享新鲜丰富的文化成果,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即日起,沈阳博物馆特开展为期一周的“百姓最喜欢的三件宝贝”评选活动。
此次评选,沈阳博物馆推出18件套具有代表性的馆藏文物,涵盖了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阶段。遴选标准包括并不限于文物的珍贵程度、时代标志性、地域性、趣味性、艺术性以及颜值。其中,以珍贵程度论,有国内仅存三面的辽代纯金面具、堪称海内孤品的辽代白釉黑彩动物纹梅瓶、出土于佛塔的贵不可言的明宣德炉等;以时代标志和地域性论,有青铜时代东北系青铜短剑、战国布币、秦“廿六年”陶量残片、元代沈州站印等;以艺术价值论,有汉代千秋万岁瓦当、辽白釉鸡冠壶、金云亭纹饰铜镜、明正德青花人物图葫芦瓶、明嘉靖年制云龙祥凤青花瓷大盖罐等;以趣致可爱论,有萌萌哒的青铜时代夹砂红褐陶蛙,还有辽代石狮茵镇等;以颜值爆表论,有金代镶嵌绿松石金牌、明鎏金释迦牟尼铜佛坐像等。可以说个个有故事,件件不寻常,都是沈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一时翘楚、话题之王。
此次评选将综合市民投票结果+专家意见,最终评选出3件最能代表沈阳历史文化元素的文物,给予重点推介。
评选方式:点击以下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参与投票。
H5链接:https://b.u.mgd5.com/c/nq47/p1os/index.html
东北系青铜短剑
青铜时代
新民市北崴遗址出土
东北系青铜短剑,是东北系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多出土于墓葬内。在我国东北三省以及与东北地区相毗邻的朝鲜半岛等地均有发现。其特征鲜明,形态多样,在我国东北早期金属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崴遗址出土的青铜短剑,时代较早,是沈阳首次发现于遗址内的青铜短剑。
生动传神的夹砂红褐陶蛙
青铜时代
沈阳于洪区郑家洼子遗址采集
长11.5厘米,高4.9厘米。夹砂红褐陶,手制。陶蛙呈卧式,头上仰,似在寻找捕食的机会,隆背,上划三道蛙纹,非常有动态感,完美地表达了生命的节奏和韵律,看上去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其艺术美感与珍贵程度令人称奇,可以此管窥青铜时代沈阳先民的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
“襄平”布
战国
沈河区宫后里城址出土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这枚“襄平”布,长3.9~4.2厘米,出土于宫后里城址,是战国时期燕国在辽东郡襄平(今辽阳)铸行的货币。战国末年,燕国东进,置郡县,建城邑,筑长城。“襄平”布是燕国对辽沈地区推行郡县制,实施有效管理的实物见证。
秦始皇“廿六年”陶量残片
秦代
沈阳浑南区上伯官村采集
秦始皇“廿六年”陶量残片,发现于沈阳市浑南区上伯官村。泥质灰陶、轮制,器表以小篆阴刻“廿六年”字样。“廿六年”,指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正是秦统一之年。这件陶量是秦统一后颁行的官方量器。秦始皇“廿六年”陶量,是迄今在沈阳发现的唯一有明确纪年的秦代文物。
“千秋万岁”瓦当
汉代
沈阳浑南区上马遗址出土
近几十年来,沈阳考古工作者在魏家楼子城址、上马遗址先后发现了“千秋万岁”瓦当。这些瓦当一般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见证了汉帝国在辽沈地区的开拓和经略。
白釉褐彩花卉纹梅瓶
辽代
沈阳康平辽墓出土
高29厘米,口径6.5厘米,最大腹径19.4厘米,底径10.5厘米。图案为白釉底,红褐色彩,有五朵盛开的牡丹花位于梅瓶中部,将梅瓶五等分。整体纹饰布局饱满、绘画细致、图案精美。这件梅瓶造型古朴、体态矮胖。白釉褐彩花卉纹梅瓶和白釉黑彩动物纹梅瓶是在全国辽代墓葬考古中首次发现。
黄金面具
辽代
沈阳康平辽墓出土
长23厘米,宽19.8厘米,深8厘米,重362克,色泽金黄。面部特征写实,眉、眼、耳、鼻、口等五官刻画细致,睫毛、胡须清晰可见,具有东亚蒙古人种特征,为青年男性。属于目前同类金属葬具的最高等级规格。
白釉黑彩动物纹梅瓶
辽代
沈阳康平辽墓出土
康平张家窑林场长白山4号墓出土,高32.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9.4厘米,最大腹径19.6厘米。梅瓶通体施白釉,图案为白地黑彩,共有5只动物,分别为1只梅花鹿、1只羊、2条狗和1只兔子,均匀分布在梅瓶的四个面,形成狗追鹿和狗追羊的狩猎场景。有专家称之为“秋山图”。堪称“海内孤品”,价值不可限量。
三彩盘
辽代
法库县李贝堡辽墓出土
辽三彩是低温彩色釉陶制品,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是最能代表辽代陶瓷文化和成就的标志物,常出土于辽代中期偏晚的各级贵族墓葬中。这个三彩盘高5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7.9厘米。盘面白地,印花点黄、绿彩釉。盘内壁模印牡丹花纹、枝叶纹,盘心模印菊花纹、水波纹。是十分经典的辽三彩作品。
石狮茵镇
辽代
沈阳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出土
石狮茵镇,高12.5厘米,长19厘米。采用灰色细砂岩雕造,形制相同,左右相向。狮身涂有颜色。躯体、四肢、头尾用绿色,口唇涂红色,双目用黑白两色。这对石狮茵镇造型生动,反映了辽代石雕工艺和审美取向。
白釉鸡冠壶
辽代
沈阳康平县张家窑林场长白山3号辽墓出土
这两件鸡冠壶具有比较原始的仿制特征,尤其是侧部的两条仿皮革装饰,体现出了强烈的游牧文化特征。两件鸡冠壶均为白色,除了和“契丹尚白”的观念有关外,也应是对辽金时期契丹民族文化因素的一种传承和保留,反映了当时沈阳多民族融合的特点。
云亭纹饰铜镜
金代
沈阳地区出土
直径13.8厘米,厚0.3厘米。圆形,圆钮,钮外高浮雕四亭内坐一人抚琴,四亭间各饰一朵云纹,镜缘上顺时针阴刻检验记“長泰縣”及花押。人物生动形象,绘画手法细腻。
镶嵌绿松石金牌
金代
沈阳市小北街出土
镶嵌绿松石金牌,金质,圆形,表面为镂空的拈花缠枝卷草纹,嵌孔内用金片托底,嵌绿松石等宝石,直径3.5厘米,高0.6厘米,重4.9克。镶嵌绿松石金牌可能与金代辽沈地区盛行佛教有关。
沈州站印
元代
新民市张家屯出土
铜制,四方形,边长5.6厘米,厚1.5厘米,印背置长方形板状钮,钮高3.6厘米。印面阳刻篆字“沈州站印”,印背左阴刻“尚书礼部造,至元七年……”,右阴刻“沈州站印”,印纽顶端阴刻“上”字。元代在全国开辟很多驿站,沈州站是其中之一。驿站是通达边情、宣布号令的重要设施。旱路用马车,水路用船。这颗沈州站印是当时沈州设置驿站的物证。为研究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明正德青花人物图葫芦瓶
明代 传世
沈阳博物馆征集文物。整件器物造型精妙,构图完美,其主题为“仙人对弈-八仙朝圣”,纹饰随葫芦之形状而分上下,腰部装饰以仙鹤及如意纹,云烟缭绕,晨星映带,充满神秘气息。是明中期反映道教题材的典型作品。
螭龙柄玉匜[yí]
明代
崇寿寺塔出土
高4.15厘米,整体为椭圆形,前窄后宽,宽部沿与腹部饰一条弯曲螭龙作柄,龙嘴衔于沿部,设计巧妙精致。做工精细,材质精良,为明代玉器精品。崇寿寺塔(俗称白塔)创建于辽代,后世的佛教信徒的供奉多置于塔内,这只玉匜便是明代供入崇寿寺塔。
明嘉靖款青花云龙祥凤云鹤纹盖罐
明代
沈阳东陵区山嘴子出土
高41.8厘米,口径22.2,腹径34厘米,底径22厘米。通体饰三组纹饰,腹部主体纹饰绘四龙二鹤二凤“壬”字云纹,底中部双蓝圈内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盖饰人物缠枝纹。青花纹饰清晰生动,生产年代明确,制作工艺上等,是难得的明清青花瓷器精品。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明代
沈阳皇姑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出土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结跏趺坐,螺发大耳,发色泛蓝,修眉长目,鼻直口方。披通肩式袈裟,双手胸前结施法印。前胸刻一“卐”字,足心刻有法轮。通高42.2厘米,底宽34厘米,壁厚1厘米。辽代佛教盛行,曾广置佛塔,无垢净光舍利塔便是其中之一。后世的佛教信徒的供奉多置于塔基地宫内,这座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便是明代供入无垢净光舍利塔塔基地宫。